(原文截图)
派特法参与采购峰会 欲加大石油设备采购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2011-03-03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 新年伊始,中国石油装备采购国际峰会组委会的专家专程拜访派特法石油工程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姜军炎先生,详细了解派特法公司的业务发展及新一年的采购状况。
姜先生介绍说,派特法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建造工程总包,油气田开发投资,及海洋石油工程服务业务。公司这几年全球业务发展快速,最近中标34亿美元的土库曼SouthYoloten天然气田,12亿美元的阿尔吉利亚InSalah项目等。公司非常重视中国采购,逐步加大对中国供应商的入围数量及审核。公司于2010年共计审核了46家中国厂家,总额从以前的几百万美元也大幅提高到3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在中国的主要采购产品为管线钢管、阀门、压力容器、钢结构、多项流量计、电缆、电气设备等。谈到中国的供应商,姜先生重点提到江苏九龙、方正阀门、纽威阀门、兰州海默、珠江钢管等优秀企业,这些企业成功的开拓了国际市场并享有良好的口碑和知名度,所占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也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不断学习他们的成功销售模式,参加国际上各种行业展会和专业会议,通过交流平台不断发掘新客户、开拓新市场。姜先生再次提到,中国正在成为油气工业的国际外采中心,并肯定举办中国石油装备采购国际峰会(CSSOPE2011)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大会主办方能够满足参会者的期望和要求,真正做到为国际采购商提供专业信息,完善采购战略,为其进入中国市场扫清障碍,也让中国石油装备供应商找到潜在买家,促进国际合作,达成互利共赢。
作为出席本次峰会的演讲嘉宾,姜先生对会议组织和进展情况非常关心,当得知大会已经邀请到壳牌、道达尔、埃尼中荷塞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斯伦贝谢、赫氏、阿克等国际知名油公司、油服公司和工程公司的重要采购负责人也将参会,姜先生非常欣喜,坦言能邀请到这么多国际采购负责人参加同一个会议实属不易,很认可主办方的组织能力。他在会谈中表示,虽然公务繁忙,也会积极配合大会主办方东方尚能机构(Topco)的会议组织进程做好准备工作。他本人目前也正在积极筹备大会演讲材料。
对本次峰会的建议,姜先生说壳牌石油公司的中国采购战略十分成功,很高兴得知到他们高层出席,希望借CSSOPE这个平台与他们及其他石油公司及工程公司的采购同行交流。当然也希望主办方能邀请到更多国内优秀的设备出口企业,以共同推进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另外,他提到模块化建造需求将不断增大,这是国内海工企业巨大的商业机会,派特法公司正在积极考察此类企业,准备把模块化建造放到中国。他认为其他工程公司,尤其从事澳洲LNG项目的公司都会考虑到中国建造。目前有关海洋油气的会议较多,但都以勘探开发为主,有必要在采购峰会中增加一个海工模块建造议题,以满足众多海工装备制造商和采购商的需求。
派特法公司于1981年在美国成立,集团总部在英国伦敦,为英国FTSE100上市公司,工程公司总部设在阿联酋。公司全球有13500员工,在25个国家有分支机构,2009年营业额为35亿美元,在ENR世界225强石油化工类承包商排第9位。
派特法公司官方网站:www.petrofac.com
(原文截图)
石化装备需提升成套和集成能力
专访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钱家祥
新闻来源:石油商报 2011-05-25 09:52
从整个分析来看,我国石化装置中的石油化工泵30%产品还处于国际上世纪80年代水平,50%的产品接近上世纪90年代水平,有20%的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到“十二五”末,石化领域通用机械装备国产化率预计比“十一五”时期提高5~10个百分点,市场占有率在85%以上。
——钱家祥
我国石化装备国产化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减少了对进口的依赖度,为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行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一系列世界级规模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运行。在国家的支持和政策指导下,我国石化装备国产化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石化装备中的关键设备,不仅减少了对进口的依赖度,还改写了石化设备成套引进的历史。据了解,目前炼油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乙烯成套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石化装备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如何发展,近日在中国石油装备采购国际峰会上,《石油商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钱家祥。
重大装备国产化有新进展
记者:随着“十二五”正式开局,中国对能源装备产业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石化装备国产化已达到怎样水平?
钱家祥:近年来,我国的石化装备业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相联系的。2009年,全行业的产值是9682亿元,去年超过了1.2万亿元。其中泵、风机、压缩机、阀门还有空分等等,这些通用机械产品的产值2009年是5200多亿元。去年已经超过6000亿元。另外,石油开采与炼化设备,包括钻机,各种塔器、反应器、热交换器等静设备这一块是866亿元,其他的专用设备是3574亿元。
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服务的领域主要是能源领域。因为石油化工本身就是重要的能源之一,另外也为核电、火电、煤化工等行业提供各种各样的装备。石油化工装备多年来一直被列为国家的重大装备,其国产化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100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350万吨催化分裂装置、300万吨加氢精制和加氢裂化装置以及200万吨渣油加氢脱硫装置等等,这些装置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85%~90%,百万吨乙烯包括60万吨的PIA装置国产化率也达到了70%到80%。这些成绩为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基础。
技术水平与国外还有差距
记者:“十一五”期间石化装备国产化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类产品的技术是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钱家祥:以加氢反应器、高压换热器、高压空冷器为代表的静设备,我们从钢水的熔炼、大型的锻件、焊接、不锈钢的堆焊到现场技术的组装,这些技术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一些与流程密切相关的反应设备,因为反应器的内件受到工艺专利技术的限制,目前还要和国外的一些专利商进行合作设计和制作。如果不牵涉到这些专利问题的话,可以这么说,石油化工装置中的所有静设备,中国的制造水平都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中国的一重、二重、上重、大连重工这些企业的装备能力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的位置。
记者:石化装置中的动设备处于怎样的技术水平?
钱家祥:在动设备方面,离心式压缩机、轴流压缩机和大型的往复压缩机以及大型螺杆压缩机,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这些企业包括我们的沈阳鼓风机集团、陕西鼓风机集团、上海电气压缩机泵业有限公司和无锡威克集团压缩机有限公司。这些都代表了我国压缩机设计、制造的最高水平。
从整个分析来看,我国石化装置中的石油化工泵30%产品还处于国际上上世纪80年代水平,50%的产品接近上世纪90年代水平,有20%的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般的工艺流程泵、耐腐蚀泵,基本上都能满足石油化工的要求。但也有一部分产品还满足不了要求,比如说大型的激冷水泵、激冷油泵,输油管线泵、小流量高扬程化工泵、大型高速泵等与国外有一些差距,还依赖于进口。
消除行业制约因素
记者:您认为我国石化装备快速发展有哪些制约因素?
钱家祥:我们行业发展受限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工程的成套和集成能力弱。目前,主要是单机制造、供货,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等方面还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第二个就是产业的集中度比较低,通用机械制造企业我国有上万家,但是真正像沈鼓、陕鼓、杭氧等大型骨干企业不多。
记者:世界范围内的石化产业发展给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带来了机遇,应如何更好地与国外供应商进行对接?
钱家祥:现在,国外的投资商纷纷看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这几年发展的形势。可以这么说,中国装备制造业,包括石化装备制造业,在整体规模上处于世界前列甚至是第一位的。
另外,我国机械产品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性价比,中国机械产品的价格和国外进口价格相比,我们只有它的1/2到1/3的价格。所以,外商看中了这一点,把眼光投向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来说,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除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以外,必须要积极的推动国际市场。作为通用机械行业协会来说,每两年我们要举办一次国际流体机械展,参展的企业都是我们协会的重点骨干企业。在展会上形成国内供应商和国内、国际采购商的互动,为国内和国际采购商的需求搭建一个平台。去年的展会上,就有很多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的采购商跟我们进行沟通、交流和询价。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与国外采购商加强互通信息,为中国的装备走向世界搭建一个好的平台。
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建设哪些石化项目?
钱家祥:石化领域主要是炼油、乙烯及深加工等。2015年之前我国将陆续建成30个千万吨级炼油厂,形成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石油化工基地。在“十二五”期间主要形成镇海、上海、南京、福州、大连五个3000万吨级的炼油基地。另外在广州、茂名、惠州、泉州、海南、抚顺、齐鲁、揭阳、台州等城市,要建设2000万吨的炼油基地。新建的项目主要有广西的防城港、重庆、昆明、乌鲁木齐和独山子等石化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建成30个左右的80万~100万吨级乙烯装置,其中包括一部分世界级规模的炼油—乙烯—芳烃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基地,国内一半的省份都将建有石化企业。
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钱家祥: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主要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紧紧围绕石化、电力、新能源、新材料等工业对通用机械装备的需求,加快石化重大新产品和节能产品的开发。节能是我们的重点任务,所以对我们装备制造业来说要尽快开发一些节能新产品。
另外,通过重组,建造大型的石化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在全国形成若干个区域通用机械产业集群,来提高我们行业的集成成套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大型石油化工、大型火电、大型核电、大型煤化工以及石油天然气集输等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到“十二五”末,石化领域通用机械装备国产化率预计比“十一五”时期提高5~10个百分点,市场占有率在85%以上。全行业产值预计在1.5万亿~1.8万亿元,形成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3~5家,形成产值达50亿元的企业5~10家,形成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60~80家。
有关部门正着力加大对高端和节能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通用机械行业到“十二五”末,争取使大型空分装置、离心压缩机、轴流压缩机、工艺螺杆压缩机、化工流程泵、各种石化特殊阀门等高端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统设计与集成技术有所提高,使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中高端产品的比例由“十一五”时期的25%提高到40%。
(原文截图)
中国正在成为油气工业的国际外采中心
——中国石油装备采购国际峰会搭建购销平台
2010.12.20
2011年4月19-20日,中国石油装备采购国际峰会 (CSSOPE 2011) 将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举办。记者从主办方东方尚能咨询机构 (Topco)了解到,本届峰会,以“从优化管理寻求中国石油装备低成本之外的采购优势”为主题,旨在探索采购供应管理方式与发展趋势;推广全球采购与供应管理方面领先的知识与技术;交流如何通过采购供应链管理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处在金融危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成本上升环境中的企业与业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商务合作、学习提高的平台。
大会将聚集二百多名国际买家、石油设备商、销售人员、采购管理人员、市场人员、贸易人员、企业决策人、质量管理人员、标准人员、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代表,邀请国外行业权威专家分析全球石油天然气采购变革及政府官员解读“十二五” 计划下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政策演变和发展趋势,国际知名油公司、工程服务公司及中国三大油公司在会上介绍中国的采购业务和物流方案,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和装备基地领导将展示其发展现状及战略规划,同时专业认证机构、物流服务商、电子采购平台服务商及法律专家将亲临大会共同交流,通过嘉宾的精彩发言,大会必将为国际采购商提供专业信息,完善采购战略,为其进入中国市场扫清障碍,也让中国设备供应商找到潜在买家,促进国际合作,达成互利共赢。
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低成本输出地,中国已成为石油天然气行业采购中心,中国装备企业正蓄势待发。在中国采购诸如管件、传动设备、热交换器等装备,比从西方国家采购平均节省30%的成本。但是,中国的政策复杂性和不同的商业文化决定了从中国与西方国家采购的差异性。
无论是石油天然气的上游勘探和生产领域,或是海洋油气工程,不论是采购与制造部门,还是炼油与石化,亦或是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单位,中国石油装备采购国际峰会都将为其提供一个绝无仅有的面对面交流平台,让业内人士共同探索采购从业人员和供应链管理专业人士在新形势共同关心的课题、了解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学习业界的成功经验、帮助企业更快成长、推进油气设备购销业务。
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进入发展黄金期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本报讯 (记者 周靖华) 记者从近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石油装备采购国际峰会上获悉,截至5月中旬,我国海洋工程设备建造市场出现了共同增长的局面。据权威部门统计,海洋钻井装备和市场装备今年第一季度成交的金额总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量。
在全球油气需求增加强劲以及中东、北非动乱蔓延的背景下,国际油价已经重回百元时代。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0》,2035年世界石油总需求较目前增长26%,其中新兴国家增长53%,而陆上现有油田产油高峰已过。2015年海洋石油产量有望达到全球产量的30%,未来5 年全球海洋油气投资将翻番,其中深海油气是重点领域。
我国周边海域油气储量十分丰富。据中国船舶重工经济研究中心专家赵泽华介绍,随着全球油气资源开发重心向海洋转移,开发投资将大幅增加,海工装备需求巨大,仅我国在未来5年内海工装备总投资达2500亿至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海油“十二五”规划中更是提出投资翻番以上至3500亿元建造5000万吨海上石油开采能力。这都将极大推动我国海工装备跨越式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十年将是海洋工程设备发展的黄金时期。
海洋工程钻井装备建造2011年有了较大增长,去年共建造33座,到目前已有40座订单,其中包括有钻井平台和自升式钻井平台。生产装备2010年共建造25艘,截至今年一季度,已有5艘的订单,从市场的规律来看,生产装备今后比第一季度还会好一些。全年的量有望超过去年。钻井装备的订单远远超过了去年全年,包括FPSO的辅助船装备的兴建、改装和生产装备订单,一季度订单的金额已达到42亿元,相当于去年的1/3。
据悉,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年需求量约400亿到500亿美元,我国目前还处于海洋工程发展的初步阶段,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发展海洋钻井平台、新型海洋工程装备、深水定位系泊系统等配套设备,形成海洋工程装备新兴产业。
(原文截图)
2011年中国石油装备采购国际峰会北京举行
时间:2011-04-21 来源:中国海洋工程网
2011年中国石油装备采购国际峰会交流现场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副局长刘丹阳
中国石油和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信息部何正主任
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钱家祥副秘书长
(中国海洋工程网北京报道)2011年中国石油装备采购国际峰会 (CSSOPE 2011) 于4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举办。本届峰会以“从优化管理寻求中国石油装备低成本之外的采购优势”为主题,在本次论坛上,中国石油和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信息部何正主任和中船重工经济研究中心赵泽华副主任分别做了题为“中国石油石化装备行业2010年运行情况和十二五发展展望”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演讲,旨在探索采购供应管理方式与发展趋势;推广全球采购与供应管理方面领先的知识与技术;交流如何通过采购供应链管理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处在金融危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成本上升环境中的企业与业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商务合作、学习提高的平台。
大会聚集了二百多名国际买家、石油设备商、销售人员、采购管理人员、市场人员、贸易人员、企业决策人、质量管理人员、标准人员、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代表,邀请国外行业权威专家分析全球石油天然气采购变革及政府官员解读“十二五” 计划下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政策演变和发展趋势,国际知名油公司、工程服务公司及中国三大油公司在会上介绍中国的采购业务和物流方案,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和装备基地领导将展示其发展现状及战略规划,同时专业认证机构、物流服务商、电子采购平台服务商及法律专家将亲临大会共同交流,通过嘉宾的精彩发言,大会必将为国际采购商提供专业信息,完善采购战略,为其进入中国市场扫清障碍,也让中国设备供应商找到潜在买家,促进国际合作,达成互利共赢。
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低成本输出地,中国已成为石油天然气行业采购中心,中国装备企业正蓄势待发。在中国采购诸如管件、传动设备、热交换器等装备,比从西方国家采购平均节省30%的成本。但是,中国的政策复杂性和不同的商业文化决定了从中国与西方国家采购的差异性。
无论是石油天然气的上游勘探和生产领域,或是海洋油气工程,不论是采购与制造部门,还是炼油与石化,抑或是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单位,中国石油装备采购国际峰会都将为其提供一个绝无仅有的面对面交流平台,让业内人士共同探索采购从业人员和供应链管理专业人士在新形势共同关心的课题、了解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学习业界的成功经验、帮助企业更快成长、推进油气设备购销业务。
(原文截图)
石化装备需提高成套和集成能力
“十二五”末,力争使中高端产品的比例由“十一五”的25%提高到40%
本报记者 张子瑞 《 中国能源报 》( 2011年04月25日 第 23 版)
镇海炼化大乙烯试车
资料图片
“近年来, 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9年全行业产值9682.05亿元,2010年超过1.2万亿元。”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钱家祥在4月19日召开的2011中国石油装备采购国际峰会上透露。
国产化多点开花
目前,我国石化技术装备国产化率有了明显提高。其中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10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35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300万吨/年加氢精制和加氢裂化装置、200万吨/年渣油加氢脱硫装置、10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和100万吨/年连续重整等装置国产化率达到85%—90%;百万吨/年乙烯、60—100万吨/年PTA装置国产化率达到75%—80%。
除了国产化率普遍提高外,一些高难度设备,如百万吨乙烯装置中的裂解气、丙烯和乙烯离心压缩机,多股流低温冷箱;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装置中用的加氢反应器、高压换热器、高压空冷器;催化裂化和延迟焦化装置中用的主风、富氧压缩机、高效旋风分离器、外加热器、烟气回收透平及重要的流程泵等都已实现国产化。
与此同时,石化装备企业数量迅速增多。根据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0年12月,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制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2023个,比2010年初增加105家。
高端产品仍需进口
据介绍,石化成套设备一般分为动设备和静设备。以加氢反应器、高压换热器、高压空冷器为代表的静设备,从钢水熔炼、大型锻件、焊接、不锈钢堆焊,到现场组装等技术,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对于一些与流程密切相关的反应设备,由于反应器内件受国外工艺专利技术的限制,尚需与国外合作制造。
在动设备方面, 石油化工用泵30%的产品处于上世纪80年代国际水平,50%的产品达到和接近上世纪90年代国际水平,只有20%的产品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一般工艺流程泵、耐腐蚀泵都能满足要求,但石化装置中的大型激冷水泵、激冷油泵、输油管线泵、小流量高扬程化工泵、强腐蚀耐固体颗粒冲刷的料浆泵等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仍需进口。
专家介绍说,石化装置中应用的一般阀门与国外水平相当,其品种规格基本可以满足需要,但高精度调节阀、安全阀和一些特殊材料、特殊结构的阀门国内目前设计、制造还有困难。
石化装置中常用的过滤机、离心机与国外相比,大型立式、卧式螺旋卸料离心机品种规格少,还不能满足石油化工生产的需求。
此外,乙烯及深加工装置中的大型挤压造粒机长期依靠进口。不过,国产20万吨大型混炼挤压造粒机组的研制成功,为进一步研制30万吨及以上烯烃装置用大型混炼挤压造粒机组打下了基础。
破除行业制约因素
据记者了解,以炼油、乙烯、PTA为代表的石油化工成套装备需要在高温、高压、低温、腐蚀、磨损状态下连续运行使用,因此对设备的结构、材料和可靠性有许多特殊要求。
从行业发展来看,石油化工装置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化、高度自动化和长周期运行,以此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装置的大型化给石化装置的设计、制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钱家祥表示,目前,我国石化装备行业有两大制约因素。一是由于长期侧重于单机制造,工程成套和集成能力差;二是产业集中度低。全国几万家石化装备企业,但真正有实力的不多。
与会专家认为,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化装备在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上有一定差距,产品开发多采用仿制和类比的方法,缺乏理论根据和实验研究数据;加工装备和工艺水平比较落后,加工精度低、生产效率低;产品系列化和通用化程度不高,规格品种少;效率、质量和可靠性、密封性能、耐腐蚀性能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据钱家祥透露,到“十二五”末,在石化等重点领域通用机械装备国产化率将分别比“十一五”提高5—10个百分点,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全行业产值达到1.5—1.8万亿元人民币。形成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3—5家,形成产值达50亿元的企业5—10家,形成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60—80家。
此外,有关部门正在力推加大高端和节能产品研发力度。到“十二五”末,争取使大型空分装置、轴流压缩机、化工流程泵、石化各种阀门等高端产品的设计、制造关键单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行业的产业结构有明显变化,中高端产品的比例由“十一五”的25%提高到40%。
据悉,“十二五”期间,在泵、风机、压缩机、阀门、空分五个重点行业还将分别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和若干个企业战略同盟。开展由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共同参加的产品联合设计。重点培育沈阳鼓风机集团、陕西鼓风机集团、四川空分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由纯制造业向工程成套和现代服务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