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动态
主办机构
战略合作
微信合作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资讯
LNG船用材料及设备:快马加鞭 把握主动
时间:2014-06-27    来源:中国船舶新闻网     作者:

       随着国内企业进军LNG船用保温泡沫材料领域,我国在LNG船用配套材料和设备研制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我国应再接再厉,在一些关键部件初步国产化的基础上,向核心配套技术,如液货围护系统等领域进军。

       近日,上市公司江苏雅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将与法国GTT公司合作,进军液化天然气(LNG)船用保温泡沫材料领域。雅克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天然气进口量的快速增长,LNG船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增加,LNG船用保温泡沫板市场前景广阔。

       据了解,由于技术壁垒高,我国目前尚没有生产LNG船用保温泡沫板的厂家。雅克科技新项目的开展,标志着我国在LNG船用配套材料和设备研制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在主要竞争对手韩国研制LNG船用配套材料和设备不断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我国只有快马加鞭,才能掌握主动权。

       国产化以点带面

       保温材料领域争取突破

       2008年,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交付我国建造的首艘LNG船“大鹏昊”号,使我国成为有能力建造LNG船的少数国家之一。

       在LNG船建造过程中,沪东中华一直努力让LNG船用材料及设备实现国产化。首艘船开建伊始,沪东中华就委托配套企业浙江蒲森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研究生产LNG船用绝热保温材料。根据LNG船的技术要求,LNG船用绝热保温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绝热性能和承力性能,同时具有较低的密度。浙江蒲森联合浙江大学,按照GTT公司的技术规范书进行攻关,研制出超高压缩强度的绝热刚性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微观和亚微观的创新设计,使它能在80摄氏度至零下163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具有物理稳定性。2006年,浙江蒲森与浙江大学研发的LNG船用绝热保温材料(玻璃棉、刚性绝缘和柔性绝缘)获得了GTT公司和美国船级社等的认证书。

       沪东中华副总工程师楼丹平介绍说,沪东中华建造的6艘14.7万立方米LNG船和4艘17.2万立方米LNG船都采用了浙江蒲森的玻璃棉、刚性绝缘和柔性绝缘,产品的技术指标全部符合设计要求,使用情况很好。

       据了解,沪东中华建造的LNG船采用NO96薄膜型围护系统。该围护系统主要由两层绝缘箱和两层金属薄膜(0.7毫米殷瓦钢)组成,从货舱内壁向舱内依次是次绝缘层、次薄膜、主绝缘层、主薄膜。两层金属薄膜均使用殷瓦钢焊接成完全致密的金属层,其中主薄膜直接与LNG接触。绝缘层由充填珍珠岩的绝缘箱构成,绝缘箱之间及特殊区域的间隙填充了刚性绝缘和柔性绝缘,形成了良好的绝缘隔热层。

       “此次雅克科技要研制的LNG船用保温泡沫板,也就是发泡聚氨酯泡沫保温板,主要用在MARK Ⅲ薄膜型LNG船上,同时也可用在陆地薄膜型LNG岸站储罐中。主要技术难点包括如何控制不同组分材料的比例来发泡,选用什么种类的发泡剂等。产品需要在导热率、密度、承压能力、抗拉能力等方面满足技术要求。目前国际上LNG船用保温泡沫板的主要生产厂家是韩国的Hankuk Carbon和Finetec,他们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楼丹平表示,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船企建造MARK Ⅲ型LNG船,但由于船东越来越关注降低LNG船货舱蒸发率,而采用泡沫板的MARK Ⅲ型薄膜围护系统比较容易满足这种要求,因此,采用MARK Ⅲ型薄膜围护系统的LNG船必将增多。另外,保温泡沫板也是陆地薄膜型LNG岸站储罐的主要材料,这将是保温泡沫板新的市场。

       据悉,MARK Ⅲ型薄膜围护系统的主屏壁为1.2毫米厚、带有纵横方向槽形的不锈钢板,次屏壁为两层玻璃纤维布及一层铝箔的三合一片材,隔热板块为预制的上下层压板夹增强聚氨酯泡沫,也就是LNG船用泡沫板。近日,韩国Hankuk Carbon发布消息,该公司将为三星重工的21艘LNG船供应围护系统泡沫板,合同价值约1.45亿美元。按照这一标准核算,一艘LNG船配套的泡沫板费用约合700万美元。“我国目前还没有生产LNG船用泡沫板的厂家,除雅克科技宣布进入外,还有几家企业正在GTT认证过程中。这种材料的研制将为我国下一代LNG船和陆地薄膜型LNG岸站储罐的建造创造条件。”楼丹平表示。

       规划好创新路径

       攻克核心配套技术难关

       记者了解到,除在LNG船绝热材料及保温泡沫板方面努力实现国产化外,通过沪东中华及相关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国还在一些LNG船用关键部件上初步实现了国产化。例如,在LNG船液货舱围护系统方面的绝缘箱、殷瓦管及殷瓦三面体制造等;在液货装卸系统方面的泵塔基座、气体穹顶筒体、透气装置、泵塔整体制造等;在机电设备方面的中压配电板、子母钟、蓄电池、集控台、油水分离器、海水大口径蝶阀、压载遥控蝶阀等;在设备及工装方面的液货舱围护系统安装平台、涂胶机供料泵组建等。这些设备及材料的国产化有效降低了我国LNG船的建造成本。

       业内专家指出,我国应再接再厉,在一些关键部件初步国产化的基础上,向核心配套技术,如液货围护系统等领域进军。在谈到如何攻克LNG船配套产品国产化难关时,有专家表示,为降低技术风险,自主研发最好以我国已经建造的LNG船类型为基础,以现在已经国产化的设备、材料为起点,逐步在更多的材料、组件、设备、制作工艺和工装方面拥有专利技术,然后进一步向核心配套设备和材料领域迈进。

       一位长期关注国际LNG船市场的学者特别提到了LNG船液货围护系统的自主研制。他建议我国相关方面充分研究GTT的专利保护要点,以尽量避免法律纠纷。在寻找研发突破口方面,可以从优化现有系统、弥补缺陷入手。他介绍说,三星重工在研制SCA薄膜型LNG货物围护系统时就沿用了这一思路。2006~2007年,三星重工建造的MARK Ⅲ薄膜型LNG船的次薄膜均出现了气密性差等问题,为此,三星重工一直努力寻找次薄膜的替代材料和结构形式。此外,三星重工还针对薄膜型LNG船在营运过程中出现的晃荡冲击载荷对货物围护系统造成损伤、薄膜型LNG货物围护系统装载高度的限制制约其在LNG FSU(浮式储存装置)等海工装备上的应用等问题,作了大量的改进和创新。其研制的SCA薄膜型LNG货物围护系统在避免以上缺陷方面实现了突破。这一研发路径值得我国借鉴。

       该学者认为,我国在LNG船保温材料及配套设备等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但相关的研制步伐还应加快。这种紧迫性不仅由于我国每建造一艘LNG船都需要向GTT支付不菲的专利费,还由于韩国在LNG船材料及设备研制中咄咄逼人的态势。他表示,在LNG船配套材料及设备国产化过程中,以造船企业为中心,联合有相关技术储备的高校、研发机构、船舶配套企业组成联合研制组,能有效提高技术研发效率,缩短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周期。“最好还有船东的参与,特别是对于核心配套系统来说,要实现商品化应用,必须得到船东的信任。”他表示, LNG船配套设备及材料的研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难度不言而喻,但这一道坎儿必须迈过去,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国造船行业“喝汤”还是“吃肉”的问题,还关系到我国的能源运输安全大计。